黎平會議,艱難作出選擇的周恩來怒拍桌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黎平會議舊址

1934年12月18日,無論是對於偏僻小城黎平,還是對處於危急關頭的中國革命,都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日子——黎平會議在這一天召開了。

中央紅軍和中央機關人員自1934年10月10日長征以來,連續突破敵人的封鎖線,但在湘江戰役中付出慘重代價,兵力折損過半,由出發時的8.6萬餘人銳減到3萬餘人。

主帥無謀,累死三軍。

從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長征,再到湘江之敗,主要是李德、博古推行「左」傾教條主義所致。

當時,政治上由博古做主,軍事上由李德做主,周恩來則督促軍事準備計劃的實行。

所幸,毛澤東在中國革命的困局、危局中,再次展現出力挽狂瀾於既倒的能力。

12月12日,紅軍由廣西進至湖南通道,中革軍委舉行通道會議。

毛澤東根據敵情變化,提出放棄北進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敵人兵力較薄弱的貴州進軍,從而爭取主動,打幾個勝仗,使跋涉千里、苦戰數月,一直未能得到休整的紅軍,能夠有一個補充休整的機會,然後創建新的根據地。

毛澤東的見解可謂非凡而卓越。

然而,通道會議雖然決定進軍貴州,但只在行軍路線上作了一些調整,未從政治策略、組織領導、軍事戰略上作根本性轉變——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中央政治局召開了黎平會議。

12月15日,紅軍攻占黎平。

18日,在黎平一胡姓商人家中,中共中央召開了長征以來的首次政治局會議。

李德因瘧疾病發未參會,會議由周恩來主持。

博古首先發言。

他一口咬定兵進湘西同二、六軍團會合,是共產國際同意的決定,不能越雷池半步。

毛澤東堅決主張放棄這一計劃,改向黔北進軍,在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地區創建新的根據地。

王稼祥、張聞天、朱德和周恩來都贊同毛澤東的主張,同時對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軍事路線進行了尖銳的批評。

經過激烈爭論,多數同志支持毛澤東的主張,指出兵進湘西既不適宜也無可能,今後應該向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進發,建立新的川黔邊根據地。

會後,周恩來給李德送去黎平會議決定的譯文,李德看後大發雷霆,和周恩來吵了起來。

由於吵得厲害,周恩來怒拍桌子,擱在桌上的馬燈都跳起來熄滅了,工作人員趕緊把燈點上。

作為長征以來首次黨內最高級別的會議,黎平會議決定至關重要,關係中央紅軍的命運和未來,體現了老一輩革命家實事求是的科學決策精神。

黎平會議首次以中央政治局的名義,從形式上否定了博古、李德頑固堅持的使紅軍遭受巨大損失的錯誤軍事路線,結束了自1931年贛南會議以來毛澤東在中央領導層受排斥的狀況,開始形成中央絕大多數領導人支持、擁護毛澤東正確主張的局面,從而為遵義會議確定毛澤東的主要領導地位奠定了堅實基礎。

實踐證明,共產黨人有著寬廣無私的胸襟,只要堅信黨的事業一定會成功,勇於正視問題,敢於面對矛盾,積極修正錯誤,黨和軍隊的事業就能無往而不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