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紀錄片《四十年》:儘管物故人非,時光終究淘洗不去那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40年過去了,當初校園裡的才子佳人,在舞台下自然不免有遲暮之感慨。

影片裡的這些敘事,確實相當感性動人,導演拍出了時光下真實的血肉之軀,如何在 ...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達思智能科技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原創內容暨內容媒體業者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 2016/11/02,藝文PhotoCredit:民歌四十-民歌40精選轉載TNL編輯精選好文轉載,感謝作者的熱情分享!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蒲彥光(明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因為聿清老師邀請,又聽說金醫師在電影院裡忍不住唱將起來,於是帶著一家人去國賓看了侯季然導演最近上映的民歌紀錄片《四十年》。

真沒想到,家裡兩小屁孩竟也喜歡。

在觀影前我想過,拍此類主題大概不出幾種觀點,如果要談人的故事,相信從當代幾位歌星(例如李建復、包美聖、齊豫等人)的追蹤中,就可以說出相當動人的生命故事。

如果影片要談的是失落的美好時代,例如李安導演的劇情片《胡士托風波》(TakingWoodstock),即是從年輕人的苦悶拍出了1970年代的嬉皮精神,懷舊的人自然可以從歌曲裡找回當年的情感。

至於要談民歌運動的「影響」呢?也許要從下個世代的聽眾或創作者來說起。

侯季然這部影片,大致作到了兼容並蓄,但也有他敘事上的特點。

首先還是從人物談起,可是影片中所拍的這些明星,並不從舞台鎂光燈下的光環來拍攝,而是拍攝他們如何上台、又如何下台的心路歷程。

例如片頭一開始就刻意剪輯陶曉清在院子裡剪菜的對話,說自種的山葵與茄子「太老了」;整部影片中拍攝找尋生命意義的楊弦、拍攝罹患大腸癌虛弱無法歌唱的韓正皓、拍攝木吉他合唱團張炳輝戴上助聽器、拍攝堅持完成「最後一次個唱」的邰肇玫、拍攝19歲的「小茉莉」與58歲的包美聖的合唱,皆為其例。

40年過去了,當初校園裡的才子佳人,在舞台下自然不免有遲暮之感慨。

影片裡的這些敘事,確實相當感性動人,導演拍出了時光下真實的血肉之軀,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尊嚴(吳楚楚、張炳輝)與夢想(邰肇玫)。

就大時代方面來看,整部影片是從台美斷交(1978)的社會氛圍說起的,風雨飄搖的1970年代,胡德夫如何唱起父親的卑南歌謠,楊弦如何為余光中詩譜曲、辦演唱會(1974-1975),侯季然巧妙地找到當時(1975)在中廣開放了「中西民歌」時段,帶動了全國風潮的主持人陶曉清作為整部電影的敘事主軸,從這邊不太聲張地進行民歌運動的路線思辨。

一般而言,當代學界在論述「民歌運動」有兩條截然不同的路線,一是備受關注,以楊弦、陶曉清所主導的「中國現代民歌運動」,另一個較被忽略的則是「唱自己的歌」運動。

「唱自己的歌」運動和「中國現代民歌運動」分屬意識形態的左右兩翼,以李雙澤為代表的「唱自己的歌」運動具有反帝精神,嘗試建立屬於自己民族的通俗音樂為目的,與「中國現代民歌」為滿足知識份子的聽眾不同。

泛左翼路線所訴求的聽眾除了知識份子,還有普羅大眾,題材上更帶有素樸的社會主義色彩。

(有相關論文可以參考,例如張釗維、曾慧佳、王奕超等)侯季然在這部影片中,對於社會主義也多所著墨,例如拍胡德夫如何走向原民運動、拍侯德健如何「叛逃」了大陸,最後又被驅逐出境(影片中沒有剪輯與詢問六四事件令我詫異,但從這裡也許可以看出侯季然的含蓄),也經由李雙澤的「神話」──被摔破的可樂瓶與陶曉清最後寫給李的信,一直拍到海邊李雙澤的墓碑,作為整部影片的總結。

這個部份其實最不易處理,我覺得侯季然算是相當持平且溫情。

至於民歌運動的影響層面呢?影片中從兩面來說,一是透過李宗盛來分析藝術形式,李宗盛說自己也是從民歌運動出來的,不過他覺得當代的蘇打綠樂團,未必像他當年需要從楊弦的作品中學習,每個世代自有他們的心聲與創作方式。

當然這是相當保守的觀點,然而這種帶有「伊底帕斯情結」的觀點(李自嘲:如果不是因為侯德健叛逃大陸,他可能還在自家送瓦斯),主要也還是想鼓勵新一代的創作者,更加海闊天空地追尋新的創作、召喚出新的時代精神。

另一面則是透過「外省第二代」侯德健的訪談來說明,民歌運動最好不要當成具有什麼偉大的時代意義。

要不然,當年他以〈龍的傳人〉自以為召喚出了民族精神,怎麼卻又成為兩岸永遠的「客人」,旅居海外,找不回定位?侯季然在影片中耐心地收錄了他演唱一首小曲子,大致上是說旅程與鞋子裡頭小石子的故事。

侯德健作為一種政治實踐的時代典型,於此可見其浪蕩不安之心境。

侯德健說,那畢竟是他們的青春期,當耳朵真正打開時,整個人就被那些時代事件與音樂給啟蒙了。

於是我們看到影片中拍攝包美聖在舞台上召喚當年19歲的「小茉莉」,看到邰肇玫在演唱會上說起19歲與施碧梧(已不幸辭世)在校園裡如何寫詩、彈吉他創作的青春往事。

看到陶曉清兒子馬世芳(民歌世代的下一代)說:「100年後我們都已經不在了,但這些歌曲應該還會有人傳唱。

」見證了民歌運動雖然短暫,歌手或許老病飄逸,社會儘管物故人非,時光終究淘洗不去那永恆的青春。

片尾鄭怡唱的這首〈鷺鷥〉,是1982年的錄音版本,動聽極了。

不免想起,那個時候台灣的校園民歌,常有這種清新脫俗的曲風,也往往以清晨朝陽為喻。

我記得1980到81年馬兆駿寫出了〈風中的早晨〉、〈微風往事〉等等歌曲,如今聽來總還帶有幾分晶瑩清純,民歌運動正是從那樣清新的露珠與晨光中出發的,不是嗎?這部影片只上映到本週的樣子,每日長春國賓只放映兩場,有興趣的朋友請千萬不要錯過了。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責任編輯:翁世航核稿編輯:闕士淵 猜你喜歡Tags:侯季然四十年民歌紀錄片陶曉清楊弦中國現代民歌運動唱自己的歌李雙澤More...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林鄭月娥不參選,蔡子強:抗疫差及與建制派關係差2則觀點放在國際戰略架構下,才能正確解讀「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的真義1則觀點第一線教師哀鴻遍野,「雙語國家」為何成為語言學家口中「誤國誤民」的政策?1則觀點ACG名曲惡搞作《千本幼女》本質上就是首糟糕「歪歌」,被罵剛好而已1則觀點訪國中健康課本編撰委員:12年國教的「月經教育」有哪些改革?為何無法納入更多「素養導向」的教學理想?1則觀點在烏克蘭移民第二多的加拿大,我如何與不同學齡的孩子們討論俄烏戰爭?2則觀點【關鍵眼中盯】對於18歲公民權,國民黨仍有人認為:反正他們又不會投我,為何要支持?1則觀點戰地新聞不可或缺的「fixer」,冒死成就外媒報道2則觀點海洋獵人:鯨魚與海鷗的攻防戰1則觀點全球響應「關燈一小時」3/26一起關上不必要的電燈!1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