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春秋霸主齊桓公(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霸主」是指春秋時期稱霸的諸侯國國君,這是春秋時期特有的現象。
西周以來建立的社會秩序不同於殷商。
殷商類似於部落聯盟,商王像是部落聯盟的共主;西周封土建邦,周王是天子,分封天下諸侯,諸侯建立邦國從屬於周王。
周公制禮作樂以治天下,使諸侯對於周王的從屬性有了更詳細、明確的表現。
西周滅亡,周室東遷,進入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周王的統治難以為繼,齊桓公應運而生,聯合諸侯抵禦夷狄、扶助周室,世稱之為「霸」。
先有齊桓公,然後才有了「霸主」的概念。
齊桓公以後又有不少諸侯繼之稱霸。
但真正意義上稱得上是「霸主」的齊桓公還是第一人。
春秋霸主除了傳統意義上說的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這種觀點見諸《史記》,這是太史公司馬遷之論。
另還有一種觀點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此外還有一種比較特異的觀點是,春秋五霸為: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除了齊桓公餘者四個都是晉國國君。
各種觀點各有道理,但不管哪一種觀點,唯一不能否認的就是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我個人觀點認為,這些霸主之間的所謂「霸」是有差別的。
齊桓公稱霸基礎是齊國在桓公領導、管仲主理的情況下已經成為一個強盛的大國。
齊國始封君是周初的太公呂尚,太公之子呂伋就國,也就是說齊國先世對於周王室有重要的輔助之功,這是齊桓公的家世背景。
縱望齊桓公重要的活動,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征戰,更多的是與諸侯會盟。
其餘的霸主如晉文公、秦穆公,是強大自己的國力,用兵中原以顯示實力,以武力迫得小國會盟,從而取得周王所封贈的「伯」的地位。
如宋襄公這樣的霸主,可能存疑的人會比較多,覺得他終究實力不夠。
楚莊王問鼎中原,僭越之心昭然若揭,完全沒有齊桓公尊王襄夷的風度。
吳王闔閭縱橫於江淮、越王勾踐雄霸於東南都只是一地範圍之內的強國,並不體現齊桓公霸業真正的稱霸含義。
諸如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不過就是維持晉國局面,與秦楚等強敵爭雄。
同為春秋時期的孔子雖然與齊桓公不生於一個時代,但他在《論語》里對齊桓公的評價相對比較中肯。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管仲輔助齊桓公稱霸諸侯的目的是為了「一匡天下」,既匡正。
扶助周室的目的是為了扶持中原正統文化不被夷狄所侵。
所以說如果沒有管仲,「吾其被髮左衽」。
披散頭髮衣襟向左邊打開,這是夷狄的妝扮,也指代夷狄的文化。
最重要孔子在說這些話的時候還提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之力,管仲之力也。
」齊桓公稱霸,征戰只是一個輔助手段,而不是一個必用的手段。
「九合諸侯」中的「九」不是一個確指的數字,而是說齊桓公多次組織諸侯會盟。
王朝時代(七):春秋霸主稱霸順序梳理
春秋五霸說法不一,總體來說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為大家肯定,剩下兩位說法不一,今天紅雨就和大家來看看春秋霸主稱霸歷史。 齊桓公:齊桓公小白與公子糾爭奪王位。齊桓公在鮑叔牙的輔佐下登上帝位,逼迫魯...
春秋五霸:只有晉文公的霸主地位名副其實,其他四位只是走過場?
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